过去几年,AI 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能力。它能进行创作、调试代码,甚至通过专业考试。但在金融交易方面仍然存在明显限制。
AI 助手虽然拥有强大的分析能力,但在金融交易方面仍然受限。它能为你规划旅行却无法直接购票,能分析投资却无法执行交易。这种限制源于现有支付系统的设计缺陷。
现在,这种情况即将彻底改变。Google 最近发布的 Agent Payments Protocol (AP2),并不是又一个无聊的技术更新或 API 发布。我认为,这是我们开始严肃考虑赋予 AI 经济自主权的历史性时刻。它不是给 AI 一张信用卡那么简单,它是为即将到来的、由数万亿个 AI 代理(Agent)组成的自主经济体,铺设的第一条金融铁轨。
我们一直以来对 AI Agent 的科幻想象——它们管理我们的日程、预订餐厅、处理账单——迟迟没有发生,原因其实非常无聊且现实:我们现有的所有支付系统,都是为“人”设计的,而不是为“机器人”。而 AP2,正是要拆掉这堵墙。
我们一直视而不见的”信任鸿沟”有多荒谬?
想象一个场景:你对你的 AI 助手说,“帮我搞几张 The Killers 的演唱会门票。”结果,它给你买了前排座位,看的却是一部关于连环杀手(serial killers)的犯罪纪录片。这 500 美元的账单,谁来负责?是你?AI 的开发者?还是票务网站?
在 AP2 出现之前,答案是:没人知道。
这就是一直以来阻碍 AI Agent 进入真实商业世界的“信任鸿沟”。这个问题可以拆解成三个核心支柱,而我们现有的支付体系对这三者都束手无策:
- 授权 (Authorization):这就像“你到底有没有允许你家孩子用你的信用卡?”的问题。商家和银行需要一个无法抵赖的证据,证明你确实授权给了这个 AI 代理去执行这项任务。在人类世界,我们通过密码、指纹、甚至物理签名来解决。但在 AI 世界,这个证明过程是缺失的。
- 真实性 (Authenticity):这个问题更微妙。它关乎商家如何相信 AI 的请求精确地反映了你的真实意图。你真的同意以这个价格、从这个商家、购买这个具体的东西吗?AI 会不会在中间环节被误导或篡改了指令?
- 问责 (Accountability):这是最后的防线。当交易出错时,谁来承担经济损失?如果没有一条清晰、不可篡改的审计链条,整个系统就会陷入无尽的扯皮和欺诈之中。
我们整个金融基础设施,从信用卡网络到银行的风控系统,都建立在一个根本性的假设之上:屏幕背后、点击“购买”按钮的,是一个人类。而自主 AI Agent 的崛起,彻底击碎了这个假设。
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,如果没有像 AP2 这样的协议,现有的支付系统将无法有效处理 AI 代理引发的争议。用户可能通过声称交易未经授权来发起退款,这将增加金融风险和纠纷成本。
在目前的体系下,银行和商户几乎无法反驳。他们用来判断交易真实性的证据——IP 地址、设备指纹、历史消费习惯——在 AI Agent 面前都失效了。一个 AI 可能在云端服务器上运行,用同一个“身份”为成千上万的用户进行交易。商户和银行根本无法提供“无可辩驳的证据”来证明这笔交易得到了你的最终许可。这会让 AI 驱动的商业模式在经济上变得不可行,因为风险和纠纷成本将高到无法承受。
所以,AP2 的出现,不仅仅是为了方便,它更是一个基础性的风险管理工具。它为整个金融生态系统提供了处理 AI 交易所必需的、具有法律效力的“铁证”,从而让 Agent 经济这台机器得以安全启动。
破译 AP2:它不是新的支付方式,而是新的”公证”方式
要理解 AP2 的本质,你必须明白一点:它不是一个新的支付网络,比如 Visa 或支付宝。它是一个位于现有支付轨道之上的“证明层”或“公证层”。它的唯一工作,就是为 AI 的每一个决策和行动,创建一个经过加密签名、无法伪造的“数字公证书”。
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它的核心机制:授权指令 (Mandates) 和 可验证凭证 (Verifiable Credentials)。
把 AP2 想象成一个为你 AI 配备的专属数字公证员。它不提供资金,但它会为你和 AI 之间的每一次互动,生成一份无法篡改、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,精确记录了你让 AI 做什么、以及何时去做。
这个过程分两步:
- 意图指令 (Intent Mandate):这是你给 AI 的初始“授权委托书”。比如,你对 AI 说:“授权你帮我找一双 42 码、价格在 150 美元以下的白色跑鞋。”这个指令会被转换成一个经过你数字签名确认的、标准化的数据对象。这份文件就是无可辩驳的证据,证明了你最初的意图。它圈定了一个范围,但并不授权任何具体的购买行为。
- 购物车指令 (Cart Mandate):这是最终的、具体的“交易确认书”。当 AI 找到了符合条件的商品,并向你展示了一个包含具体商品、具体商家和具体价格的购物车后,你需要再次进行签名确认。这一步生成的“购物车指令”会说:“本人确认,授权购买这双耐克跑鞋,42 码,来自 XX 商家,价格为 129.99 美元。”这个指令锁定了交易的所有关键细节。
这里的关键是“加密签名”。这意味着一旦这些指令生成,从数学上讲,任何人都无法伪造或篡改它们。这就形成了一条“不可否认的审计轨迹”,满足了支付链条上所有参与方(用户、商家、银行、支付网络)对信任的需求。
这套双重授权机制的巧妙之处在于,它能灵活适应两种主要的购物场景:
- 人类在场 (Human-present):就像我们日常网购一样,AI 帮你找到商品,你亲自检查购物车并点击“确认”来签署 Cart Mandate。
- 人类缺席 (Human-not-present):这是更具未来感的场景。比如,你想抢购一场热门演唱会的门票。你可以预先签署一份非常详细的 Intent Mandate,里面包含严格的规则:“授权在门票开售的第一秒,购买 XX 演唱会 XX 价位的门票,最多 2 张,总价不超过 500 美元。”这份指令就成了 AI 的预授权凭证,一旦条件满足,AI 就可以代表你自动生成并执行 Cart Mandate。
然而,如果仅仅把 AP2 看作一个支付协议,那就太小看 Google 的野心了。AP2 本质上是一个伪装成支付协议的“数据与身份协议”。支付只是它执行的最后一个动作,而在此之前,它已经悄悄地定义了一套关于“AI 如何证明自己身份”和“AI 如何传递被授予的权限”的通用标准。
AP2 的技术基石是“可验证凭证 (Verifiable Credentials, VCs)”,这是去中心化身份(Decentralized Identity, DID)领域的核心概念。它明确定义了生态中的角色:用户代理、凭证提供方、商户端点等。这根本就是一个身份系统的架构。Google 官方也毫不掩饰地表示,AP2 的下一步就是要“在无缝代理授权和去中心化身份等领域进行创新”。
AP2 不仅解决了支付问题,更重要的是建立了 AI 代理之间的身份验证和授权标准。这将成为未来 Agent 经济的基础设施。
神来之笔:Google 为什么把加密货币拖下水?
在 Google 发布 AP2 的公告中,很多人看到“稳定币”和“加密货币”这些字眼时,可能不屑地翻了个白眼,认为这不过是科技巨头为了迎合 Web3 潮流而添加的噱头。
我的看法恰恰相反:这不仅不是噱头,反而是整个 AP2 协议中最具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一步。
让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:为什么传统的支付方式(信用卡、银行转账)对于一个由机器主导的经济体来说,是极其糟糕的选择?
原因很简单:传统金融轨道是为人类的节奏和规模设计的。它们慢(一笔信用卡交易的最终清算需要几天时间)、贵(每笔交易都有不菲的固定手续费和百分比抽成)、并且有营业时间限制。这使得“微支付”(比如支付千分之一美分)在经济上完全不可行。
而未来的 Agent 经济,恰恰是建立在海量、高频、自动化的微交易之上的。想象一下:
- 一个 AI 研究代理,需要向另一个数据代理支付 0.001 美分,来调用一次 API 获取一条实时数据。
- 一个物联网环境中的智能传感器,需要向网络节点支付 0.0001 美分,来上传一个数据包。
- 数百万辆自动驾驶汽车在智能交通网络中实时竞价,为优先通行权支付微不足道的费用。
这种规模和速度的经济活动,在传统金融轨道上是无法想象的。
这就是稳定币和加密货币出场的原因。它们是为机器设计的“可编程货币”。它们近乎实时结算、7x24 小时不间断运行、交易成本极低,并且天然支持自动化和编程。它们是自主经济体的原生货币。
Google 与 Coinbase、以太坊基金会等合作推出的A2A x402 扩展,就是连接 AP2 授权世界与链上支付世界的实用“匝道”。它让经过 AP2 授权的交易,可以无缝地通过稳定币(如 USDC)等加密资产进行结算。
所以,Google 的棋局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大。它并非在两种支付方式中“选边站”,而是在搭建一座桥梁,连接两个截然不同的金融世界。
AP2 的“支付方式不可知 (payment-agnostic)”设计,意味着同一份经过加密签名的授权指令,既可以用来授权一笔 Visa 交易,也可以用来授权一笔链上 USDC 转账。这是一个极其高明的战略定位。它让 Google 的基础设施成为了连接“今天的经济”(由 Mastercard、PayPal 主导)和“明天的机器对机器经济”(由可编程货币主导)之间不可或缺的“翻译层”和“中间件”。
无论未来哪种金融体系在 Agent 经济中占据主导,Google 都将是赢家。通过提供这个中立、开放、可互操作的“握手协议”,Google 无需自己成为一家银行或加密货币交易所,就能在未来的价值网络中占据最核心的战略位置。
理念之战:开放协议 vs. 围墙花园
AP2 的发布,也正式拉开了一场关于未来 Agent 经济底层架构的理念之战。
Google 选择了一条“开放协议”的道路。它联合了超过 60 家公司,包括 Mastercard、American Express、PayPal 等支付巨头,以及 Salesforce、Adobe 等科技巨头,共同推出 AP2。它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像 HTTP(构建了开放的 Web)或 SMTP(构建了开放的电子邮件系统)那样的通用“语言”,让所有玩家都能在这个标准之上构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。Google 的算盘是,通过做大整个 Agent 经济的蛋糕,作为 AI(Gemini)和云(GCP)领域的领导者,它自然会获得最大的那一份。
这与它的竞争者们(比如 Stripe 和 Perplexity)所采取的“围墙花园”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- Stripe正在构建一套集成的软件工具和 API,让 AI Agent 可以方便地使用其强大的支付平台。它的目标是为开发者提供在其生态系统内最无缝、最强大的支付体验,从而处理更多的交易。
- Perplexity则在其 AI 浏览器中内置了“Buy With Pro”功能,将支付能力作为其核心产品的一个嵌入式特性,目的是增强其 AI 助手的实用性,提升用户粘性。
这是一场经典的科技战略对决,赌注巨大。
特性 | Google AP2 | Stripe 的方案 | Perplexity 的方案 |
---|---|---|---|
核心理念 | 开放协议 (类似 HTTP/SMTP) | 集成平台 (类似 iOS) | 嵌入式功能 (类似浏览器插件) |
核心机制 | 一套通用的“授权证明语言”(Mandates),可运行在任何支付轨道之上。 | 专有的软件工具和 API,供 AI Agent 调用 Stripe 的支付基础设施。 | 一个直接集成在其 AI 浏览器体验中的“代购”服务。 |
生态策略 | 联合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广泛联盟,共同确立一个通用行业标准。 | 利用其现有的庞大商户和开发者网络,自上而下地推动方案普及。 | 通过提供支付这一关键功能,来驱动其核心 AI 浏览器产品的用户增长。 |
主要受益者 | 整个 Agent 经济(间接有利于 Google 的核心 AI 和云业务)。 | Stripe(通过其平台处理更多交易流水)。 | Perplexity(使其 AI Agent 更有用、更具粘性)。 |
关键差异点 | 互操作性和广泛的行业背书。 | 与 Stripe 现有金融工具套件的深度集成。 | 与用户浏览和搜索工作流的无缝整合。 |
那么,哪种模式会最终胜出?
我倾向于认为,在支付这样的基础性设施领域,市场极度厌恶碎片化。商家、银行和开发者不会愿意为十几种不同的专有 Agent 支付 API 做重复的集成工作。他们会自然地向一个由所有主要玩家共同支持的、统一的、开放的标准靠拢。从这个角度看,AP2 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先发优势。
看不见的危险:Google 新闻稿里不会告诉你的事
AP2 解决了信任的技术问题,但同时也引入了新的安全和伦理挑战。我们需要关注这些风险,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。
安全层面:全新的攻击向量
- 指令注入与授权操控:如果一个恶意攻击者能够通过巧妙的语言诱导(即“提示词注入”),在你与 AI 的对话中植入隐藏指令,从而生成一份服务于攻击者目的的 Intent Mandate,那会怎么样?这份指令的加密签名是完全合法的,但它背后的真实意图却被劫持了。
- 针对 AI 的欺诈:未来,不法分子可能会专门设计出“恶意商家 AI”,利用消费 AI 的逻辑漏洞来行骗。比如,它们可能会提供看似优惠、实则充满陷阱的捆绑套餐,或者利用消费者 AI 对价格参数的僵化理解来操纵交易。
- 拒绝钱包服务 (Denial-of-Wallet) 攻击:想象一下,攻击者可以操控大量僵尸 AI,向你的个人 AI 助手瞬间发送成千上万个 Cart Mandate 的确认请求。这将使你的设备不堪重负,通知系统瘫痪,有效地“冻结”你的数字钱包,让你无法进行任何正常交易。
伦理与社会层面:看不见的“算法铁幕”
- 规模化的算法偏见:如果一个 AI Agent 的训练数据本身就带有偏见,它可能会在做购买决策时,系统性地偏向某些商家、品牌或产品类型,而歧视另一些。当数百万个这样的 AI 同时运行时,它们可能会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,自动地、大规模地制造出新的市场垄断和消费隔离。
- 超级监控经济:Intent Mandate 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了用户最私密、最直接消费意图的“数据金矿”。谁拥有这些数据?谁可以访问它们?它们将被如何使用?这可能会将我们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、被高度个性化(甚至可以说是操控化)营销所包围的世界。
- 新的问责真空:AP2 可以清晰地回答“谁授权了这笔支付”,但它无法回答“这个授权的决策是否明智”。如果你的 AI 理财助手,在严格遵守你设定的“高风险偏好”参数下,为你全仓买入了一只正处于泡沫顶点的股票,导致你血本无归,这是谁的责任?是你的错,因为你参数没设好?还是开发者的错,因为他没给 AI 加入足够的“常识”?AP2 解决了“授权欺诈”的问题,但一个新的“授权下的愚蠢”问题浮现了。
而最令人不安、也最少被讨论的风险,是**“算法合谋” (Algorithmic Collusion)** 的可能性。
AP2 是建立在 Agent2Agent (A2A) 协议之上的,其设计初衷就是为了促进 AI 之间的交流和协作。未来的商业场景将充满着消费者 AI 与商家 AI 之间的自动谈判。当数百万个 AI,都基于相似的开源模型、相似的训练数据、并为了相似的优化目标(例如“获取最低价”)而同时运行时,它们的行为将产生高度的相关性。
想象一下,数百万个购物 AI 同时发现某个电商平台上的一件商品存在定价错误或套利空间。它们协调一致的购买行为,可能会在几毫秒内清空库存、制造出剧烈的价格闪崩,其速度和规模远超人类市场的反应能力。
更可怕的是,成熟的商家 AI 之间可能会学会“对话”,通过 A2A 协议相互协调,从而对消费者 AI 实现“价格垄断”。它们可以默契地为同一商品报出相同的“最优价”,有效地形成一个自动化的、人类监管机构完全无法察觉的卡特尔。
AP2 和 A2A 共同创造了一个技术基底,使得一种全新的、高频的经济互动模式成为可能。在这种模式下,我们现有的反垄断法规和市场监管工具,将变得像石器时代的工具一样迟钝和无效。这是一种系统性风险,其威胁远远超过任何单笔的欺诈交易。
未来展望
AP2 的发布标志着 Agent 经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始。虽然 Google 迈出了重要一步,但这只是漫长发展道路上的起点。
这项技术已经领先于我们的政策、法规和伦理框架。如何为这个新世界建立有效的治理、消费者保护和风险模型,这些真正困难的工作才刚刚开始。
Google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由非人类代理处理数万亿美元交易的未来。现在,轮到我们——这个时代的建设者、使用者和思考者——来决定,我们希望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。
我们将为它们编写什么样的规则?而更重要的问题是,它们最终,又将为我们编写什么样的规则?
参考资料
Google Cloud: Announcing Agents to Payments (AP2) Protocol
PayPal: Agent Payments Protocol
Computer Weekly: Google Cloud unveils open protocol for agentic payments
The Block: Google launches AI agent-to-agent payments protocol with stablecoin support
MarkTechPost: Google AI Introduces Agent Payments Protocol (AP2)